前沿热点-热点资讯
CAPC 2024丨路虽远,行则将至:曹彬教授、王贵强教授和王一民教授主编《肺炎的基础与实践》在京发布
icon 2024年05月29日
icon
icon
icon 1347

图片

编者按:5月26日,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华夏肺炎大会暨肺炎专病能力提升项目启动会(CAPC 2024)上,由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贵强教授中日友好医院王一民教授联合主编的《肺炎的基础与实践新书隆重发布,这本著作汇集了我国众多临床一线医生的丰富经验和深刻见解,为我国肺炎诊疗提供了科学性、先进性和规范性的指导。


青岛市市立医院刘学东教授主持了新书发布会。她首先欢迎大家参加《肺炎的基础与实践》新书发布会,代表包括呼吸科、急诊科、ICU以及全科医学在内的从事肺炎治疗的专家同道,向三位主编表达深深的敬意和感谢,并代表线上线下众多与会者关心的问题,与三位主编进行了深入交流。


图片从左至右:刘学东教授、曹彬教授、王贵强教授、王一民教授

图片


刘学东教授:

曹彬教授工作非常繁忙,身兼数职:既要管理国家呼吸中心、制定相关标准,又要引领学术传承,带领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在国际舞台展现中国呼吸医学的风采,发表高质量论文,同时还要致力于医院管理的精进。是什么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您在百忙之中还能带领大家撰写《肺炎的基础与实践》?我们期待听到您的分享。




图片




曹彬教授:

2003年,我在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担任主治医师时,恰逢SARS疫情爆发。我被紧急派往北京佑安医院,成为SARS病房医疗小组的一员,负责救治来自东直门医院的感染SARS的医护人员。在佑安医院的一线工作中,我对SARS这种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那段经历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对肺炎的诊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外,我的妻子王辉教授在北京协和医院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也对我的研究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我们在医学教育阶段并未接受过系统的病原微生物训练,但得益于这一有利条件,我经常到微生物实验室学习,初步掌握了基本的病原微生物知识,这进一步促进了我对肺炎的深入学习和理解。


在过去的20年里,我对肺炎的理解经历了几个阶段。一开始,我对肺炎的了解有限,但随着经验的积累,我的知识迅速增长,甚至有过一种错觉,觉得自己能够治疗所有类型的肺炎。然而,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我逐渐发现肺炎的治疗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面对许多肺炎患者,我时常感到诊断困难,即使诊断明确,治疗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此外,一些患者由于基础疾病严重或突发真菌感染而不幸去世,这些病例让我深感痛心。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倍感压力。我一直认为写书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最适合在退休后总结一生的工作经验和体会。然而,在两位主编的鼓励和支持下,以及其他编者的协助下,我鼓起勇气撰写了这本关于肺炎的著作。我深知,我们目前还没有资格撰写一本肺炎的专著,因此这本书的标题仅为《肺炎的基础与实践》。我衷心希望这本书能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同时我也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肺炎的诊疗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要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参加今天的新书发布会,我真诚地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益,共同推动肺炎诊疗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刘学东教授:

王贵强教授是我国感染科领域的翘楚。尽管感染科与呼吸科在某些治疗领域存在潜在的交集,甚至可能被视为某种程度的“竞争”关系,但您仍以开阔的视野和无私的精神,选择与呼吸科的同道们携手合作,共同撰写了《肺炎的基础与实践》这本书。您希望这本书为临床医生和患者带来哪些获益?




图片




王贵强教授:

曹教授的谦逊和专注令人钦佩。确实,肺炎作为一种以感染为主的呼吸系统疾病,其涉及的范围广泛且复杂,不仅是呼吸科关注的重点,也是感染科和其他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感染科也正在经历转型,从传统的传染病治疗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感染疾病领域。病毒性肝炎和肝病的治疗,虽然曾是我国感染科的主要任务,但随着疫苗接种和抗病毒治疗的普及,其危害性已逐渐降低。与此同时,国家层面对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解读等问题的重视,也在推动感染科向更广泛、更深入的领域发展。在与呼吸科的合作中,我们共同面对的病人都是肺炎患者,我们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多的是协同而非竞争。无论是传染病、肺部感染,还是其他类型的感染,我们都在为患者的健康而努力。肺炎是一个多学科都可见的疾病,需要整个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


关于《肺炎的基础与实践》这本书,它的出版无疑为肺炎的诊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工具。这本书不仅涵盖了肺炎的病理生理机制、影像学表现等基础知识,还涉及了临床实践中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我相信,这本书将为广大医护人员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肺炎这一疾病。


当然,任何一本书都不可能完美无缺,这本书也不例外。我们期待读者们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进一步完善这本书。同时,我们也将不断跟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定期更新和完善这本书的内容。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只有我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关注感染问题,才能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刘学东教授:

王一民教授是呼吸界的年轻才俊。王辰院士、王福生院士在《肺炎的基础与实践》的序言中提到,本书是我国首次发布的全面阐述肺炎防控诊治的著作,对青年专家学者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相信,无论是规培医生、基层医生还是三级医院的医生,都会从学习此书中受益匪浅。我想请教王一民教授,对于这本书,我们应该如何去推广,让更多的医生受益,从而实现肺炎规范化、同质化的科学化管理?




图片




王一民教授:

能够作为主编与两位专家一同探讨并编写这本书,我深感荣幸。如果按曹彬教授所说,写书可能是退休后的事情,那可能就是30年以后了。但工作十几年来,我愈发认识到肺炎这一疾病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我们所面临的困难,未知的挑战,远超过我们最初的想象。我坚信呼吸科医生和感染科医生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关于编写这本书,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分享我的体会。


首先,这本书的编写,是我们对这一阶段工作的一个小结。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大家重新审视肺炎这一疾病,认识到它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疾病。从基础医学到微生物学,从影像学到药学,再到临床实践的各种鉴别和病例分析,我们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其次,我们也强调了肺炎的全程管理,这符合我们当前的规划建设和专业能力提升的需求。我们希望将肺炎作为呼吸科或感染科疾病中最重要的病种之一,并推动其规范化处理。因此,这本书不仅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小结,更是所有热爱肺炎诊疗、希望推动其规范化发展的同道们的心声。


此外,未来,我们将把这本书作为肺炎多元化建设、能力提升的重要工具,并将其作为教材应用于肺炎诊疗的推广项目中。这不仅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更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然而,写书难免具有滞后性,不如发表文章那样能够紧跟前沿。这本书所涵盖的内容,是我们过去十年或二十年的总结,但未来十年、二十年,我们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例如,新技术在肺炎诊疗中的应用,如肺部超声、新的药品和微生物诊断技术等,这些都是我们未来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因此,这本书不仅是我们过去工作的总结,更是我们未来努力的起点。我们将继续致力于肺炎诊疗的研究和推广,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圆桌会谈后,新书发布会启动仪式正式拉开帷幕,各位专家共同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刘学东教授感慨道,《肺炎的基础与实践》凝聚了众多编者们的心血与付出。随着今天正式发布,我们向医学知识的尊重与追求又迈进了一步。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本书必将推动我国肺炎的诊治水平迈上新的台阶。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图片
图片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图片扫码购书

定价:268元/本

图片

图片

出版日期:2024526

运营平台:感染在线独家运营

出版发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企业团购&合作咨询:陈老师 18601246151

来源:《感染在线 Infection Online
请在验证后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