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应归隐于哲学——左文婷
icon 2022年02月22日
icon 左文婷
icon
icon 897

 

读罢此篇文献,想起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一句话:“哲学应当从医学开始,而医学最终应该归隐于哲学。”作为一名医生,我们其实应当仔细思考一下医学是什么?医学应当怎么办?医生应当怎么办?私认为,行医,救人性命,首先应当了解人的本性。

这篇文献探讨了一个核心问题:死亡。大多人对于死亡这个话题,其实还是很忌讳的,这不难理解。人类从古至今都在追求长生不老,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为了追求长生不老,派了几千名同男同女前去渤海湾,为他寻找不老的神药。汉武帝也追求长生不老,但是却一次一次的受骗。就连《红楼梦》里对贾敬的人物塑造也是如此,世袭的官也不做了,一心想做神仙,只爱烧丹炼汞。那么人类从古至今都在追求的长生不老,追求的本质又是什么呢?一副永远年轻的躯壳?倒也未必。

从哲学角度来讲,“我思,故我在”,人类最引以为豪的就是“我”这个东西,即自我意识。人只要活着,就有自我意识及自我价值的存在。那么如果一个人,他在生命的最后尽头,失去了自我意识,或者说他已经不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他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再者,从物理学的角度去考虑。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看似无序却有序的过程,根据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你多了,别人就会少;人类多了,自然资源就会少,资源用尽的时候,又有谁能持续存在呢?

那么,为何人类会恐惧死亡,存在死亡焦虑呢?

首先,生命是自然的馈赠,它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生的,生命的诞生条件是苛刻的。其次,从心理学与进化学角度来说,“恐惧”对人的生存起着适应性作用,人类在遇到危险事物的时候,会产生恐惧情绪,以帮助其免受伤害。再者,我们对死亡有着天然的恐惧是因为它是未知的,我们无法预知它会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境下发生,对死亡的恐惧也是对未知的恐惧,因为死亡意味着结束,作为人的种种证据会在死亡之后烟消云散,化为乌有。另外,死亡的声势有时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人死后亲朋好友的哭泣、哀嚎、呻吟,诸如此类让死亡更加触目惊心。

那么,人人都害怕死亡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发现,人的情绪,其实有27种。世间有很多情感可以战胜对死亡的恐惧,比如对国家的热爱,对荣誉的渴望等等都能使人藐视死亡。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人死于孜孜不倦的追求、热血沸腾的咆哮时,死亡并不是那么可怕;反之,当一个人行尸走肉,没有尊严、没有思想、没有价值的活着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可怕。

从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医学的进步助长了科学可以战胜死亡的想法,并加强了医学干预的过度依赖。作为医生,我们更应该审视这个问题。第一,过度的积极治疗的目的是什么?是立足于避免死亡还是减少患者的痛苦?第二,死亡不仅仅是医学事件,它始终是一种社会、身体、心理和精神事件,我们不应当忽略家属、社区、医患日常的交流在疾病进程中的作用。

第三,临终治疗的门槛远高于其他治疗,由此会产生巨大的医疗资源不平等。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既有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又有复杂的社会属性。故此,医学比别的任何学科更强调人学。郎景和先生曾说,“我们做医生,要像佛一样觉悟、慈悲、冷静和智慧。我们是无神论者,但佛在我心中,心中的佛就是我们自己,再往大了说就是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

行医,救人性命,应先了解人的本性,探求人类对于生存和死亡的认知,这是一个哲学命题。而抛开医生这一角色,作为一个存在着的人,我们更应反省自身,生和死的本质是一样的,不可分割的,每个人都不能摆脱死亡的定数,所以要努力让自己拥有的人生充满璀璨的阳光,创在存在的价值,能活便好好活着,到了生命尽头便坦然归去。

 

左文婷

2022-02-13


请在验证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