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ue of Death 赵琳大夫读后感
icon 2022年02月15日
icon 赵琳
icon
icon 992

曹老师,感谢您的推荐,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虽说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但是当死亡来临时,有谁不害怕呢?

我也害怕死亡。实习的时候,第一次见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变成枯槁,难受得哭了一整天。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个中央型肺癌的病人气管被堵塞得只剩下一条缝,每天拉风箱似地喘着气,快要不行的时候,家里来人把他接回家,暗夜的灯光下,从走廊经过,站在医生办公室门前的我,分明看到了他绝望的眼神。整夜未眠。

再后来,见得多了,每个人的临终状态都不同,每个家人也不同。有的要求在医院里面走,有的想回家咽气。我像是生产线上的工人,把他们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这个是要抢救的,这个只用药物,这个需要回家,这个不进ICU。没有人享受死亡,死亡都是生离死别。

17年的时候,我去了趟英国。在一个500张床位的区域医院里面,我的日常除了跟着查房,就是在这家开放式的医院里面闲逛。某天突然发现在医院的一隅有处院落,环境十分优美,里面的布置也很有情调,牌子上挂着“Hospice Care”。工作人员都是志愿者,有些是疾病的康复者,态度和蔼,语言亲切。照护的方法,有按摩、聊天、喝茶、水浴……,在舒缓的音乐中,感受生命的流逝。对于我来说,真的是新奇又震惊。当时觉得,如果在我们的国家,临终时也能有这样的去处,该有多好。

回国之后,对这一块很感兴趣,就查阅了一些资料,国内也有一些临终关怀机构,参观了一些养老院,总是不尽如人意,逐渐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我的身边,我的家人,包括我自己,很难将自己的感受对陌生人启齿,特别是自己的疾病,也很少有人能够感同身受,真正起到安慰的作用。所以,临终关怀好吗?很好,但却不适合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很强,喜欢大家庭的生活,子女照顾老人,老人安享天伦之乐。真正能安慰自己的,只有家里人,只有最亲近的人。

将生病的人送到医院,是社会的约定俗成。到了医院,医生有责任治愈病人,是社会的期望。大家都忘了,生老病死,是自然的法则。

“我们终将死亡。临终时光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如果没有死亡,每一个出生都将是一场悲剧。”

感谢您看完。没有什么观点,只是一些个人的感受。知识短浅,贻笑大方了。

 

赵琳

2022.2.10

请在验证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