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与弱”之我见
icon 2021年09月18日
icon 郑颖
icon
icon 3993

何为强?何为弱?汉语字典对“强”的解释有“程度高”,“健壮有力”,“胜过、优越”,“有余”。对“弱”的解释有“力气小,势力小”,“不如”。两者相对。唯物辩证法认为,强者有弱点,弱者有强点,强与弱既互相依存又可相互转化。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世之强弱,天下常焉”,强与弱之间的转化,不仅仅见于体育之效,小到习惯的形成与消退,大到战役的成败、家国的兴衰更替,都存在“由弱变强,由强变弱”的转化。古今中外由弱变强的事例不胜枚举。古有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飞跃、军队增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振兴国家以报亡国之仇。今有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为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力量。中有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敌我双方“强与弱”进行深入剖析,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理论支持,历史也验证了以弱御强、由强变弱、以强制弱的合理性。外有大国通过主权独立、制度创新、科技革命相继崛起,由弱变强。荷兰最先完成资本主义革命,随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相继崛起,俄国通过彼得一世改革崛起,法国在大革命后完成资本主义崛起,德国、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崛起,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崛起。相反,从全世界的盛唐到衰落的晚唐,近代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古埃及文明的消亡……都诠释着由强变弱的历史。强者恃强、骄奢、轻敌、战略失误,久之终会变弱。弱者尊重事实、理性分析、扬长避短、增益其所不能,久之可以变强。


“强与弱”可以相互转化,但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首先要尊重客观事实,离开客观事实说强弱之间的转化无异于唯心主义。即需要认识到当存在“强中有弱,弱中有强”时,强与弱可以相互转化,如《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对敌方和我方的强和弱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反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认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但中方可以由弱变强,最终胜利的会是中方。再者,需要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及不足,有的放矢地扬长避短或者强化锻炼,变弱为强。强弱转化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弱者有强点,但如果弱者甘于弱,或不扬长避短,或不增益其长,如何变强? 强弱转化需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田忌赛马,在本身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采用正确的战术与策略,以己之长,击敌之短,由弱变强,赢得最终的胜利。强弱转化更需要时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弱者不会一日达到盛世,强者也不会一日衰落。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需要时间。所以想正确地判断强与弱的转化,需要以非静止的眼光看待问题。


世间万物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很难去定义何为强,何为弱。强中有弱,弱中有强,强与弱是相对而言,既统一又斗争,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完成转化。每个时代对强与弱的定义不同,每个人对强与弱的定义也不同。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强与弱于己而言,我想要引用一位博士的话,“尊重现实,又不能妄自菲薄。我命由天,更由我,上天眷顾,能否改变命运,由我主导。前路虽远,步履不停,人生如海,愿你有帆有岸,事在人为,愿你信念不倒,得偿如愿”。


“不求一朝换旧我,但求明日胜于今”!


郑 颖

2021/6/9北京

请在验证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