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展云舒心亦然,故地重游似从前
icon 2021年09月16日
icon 吴海玲
icon
icon 1257

11年前我硕士毕业,在中日友好医院通过2年的时间,完成了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以这是我医师生涯开始的地方,也是我打下扎实临床基础的地方。


9年后我作为进修医师,再次来到这里,来到呼吸二部学习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半年的进修学习转眼结束,从发病机制到临床表现到病原微生物,从学习方法、思维习惯、诊疗思路、管理病人的态度等等方面,都使我所得匪浅并将受益终身。


当天下午正好是曹彬老师的国疗门诊,于是我去跟他报到,并幸运的跟着他出门诊。就在那天,曹老师耐心、细致为患者讲解的态度,详尽、直观的病历记录方式,除了内心的敬佩之外,我也深感自己做得是多么不足!遗憾的是:曹老师3月中旬至7月中旬近4个月时间因公务不在医院......但曹老师“诚实、平等、自信、博览”的理念时刻提醒着我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与担当,更是作为一个社会公民需要具备的品质与追求!


幸运地,曹老师7月中旬回院工作后我还在病房学习。虽然他回来后医院的各种工作很繁杂,他依然会每周几次,甚至每天都来病房看病人。他会牺牲自己早上时间,7:30来病房看病人,上午门诊后匆忙吃完午饭利用午休来病房查房,这种敬业的工作态度,让我敬佩;亲身跟着曹老师查房,他对进修医师住院病历书写规范的指导,对患者耐心细致的查体,问诊的艺术性,看似不经意地聊家常却能抓住疾病的关键所在!他会在查房是针对临床问题提问我们一些相关问题,有一次,他问“这个病人贫血是什么原因?”几乎大家都知道是慢性病贫血,但为什么慢性病会出现贫血?所以,这提醒了我对于疾病的掌握,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我有幸地跟着崔晓敬老师在呼吸二部感染组学习,她不急不徐的语速,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她扎实的临床功底,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我学习的榜样!一个老年男性,单侧损毁肺,就诊多地多家医院,未能确诊,外院病历一大摞,当住院医师汇报完病历后,她仍然仔细的查看病历资料后去床旁亲自问病史,当得知患者近期曾因为腹痛1天入住当地急诊,再追问患者既往有大量饮酒史,立刻嘱护士留取血尿淀粉酶、脂肪酶,当上述指标结果回报均升高后,当机立断,联系超声介入科协助胸腔穿刺引流,同时多学科讨论,全科大查房,明确诊断,制定下一步诊疗方案。从患者病史中的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得到线索,顺着线索一步步寻找,直到找到真相,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在查房的同时,崔老师会跟我们分享一些与所管患者疾病相关的文献,一起学习,向我们推荐优质线上平台,推荐了一些感染相关的优秀专著等等。除了临床思维的学习,我收获最大的便是针对不同的宿主,不同的感染部位,抗生素的选择与规范使用!


在呼吸二部这个大集体中,不仅仅是学习,还有友谊。周末大家一起去爬长城,这让我感受到了这个集体的温暖,这个集体的温度!


我对微生物室是陌生的,从过去我认识的病原菌只是一个名字,在这里近两个月的学习,全程参与科室的工作,从培养、接种、分纯、质谱、做药敏、读片等等,使我了解了它们对生长环境的喜好、生长速度、外貌特征、涂片特点等等。另外,微生物室安排科室老师每周的授课;还有进修医师每周一菌的交流,都是由进修大夫通过自己培养、查资料做成PPT后为大家讲解,鲁炳怀主任对我们的讲课再进行点评,并分享相关微生物及临床的相关文献,使我们更深入了解其致病性、耐药机制,抗生素选择等。总之,通过对病原菌的学习,更加深了我对临床疾病的理解。


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医院和科室的任务来的,我的学习能为科室和医院带来什么呢?


1、规范——将中日医院的规范:规范的文书,规范的诊断和治疗,规范的科研带回医院;将呼吸中心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工作方式带回去,做好医院多学科讨论和科室疑难病历等;


2、临床思维能力——在临床工作中,提高科室人员,注重患者提供的病史,根据其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结合医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得出正确的诊断,针对性治疗,进而提高科室的临床诊疗水平;


3、文献检索及阅读能力——通过半年的学习,深感阅读文献的重要性,作为青年医生,不能只停留在上学时教科书上的知识,不懂的,不明白的要随时去查阅文献,掌握自己专业知识的最新进展,即使本院不能明确诊断或者治疗,也要为患者提供可以进一步去诊疗的方案;


4、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作为呼吸科大夫,半年的感染与微生物的规范化学习,我将把这里的“规范、合理”带到科室、医院,改变大家“只谈经验、不谈证据”的非严谨作风,逐步改变科室和医院欠规范、欠严谨的作风和工作方式,并逐步制定科室呼吸系统感染相关规范的诊治流程;


5、建立多学科团队——努力在科主任的支持下建立呼吸科与检验科、呼吸科与放射科、呼吸科与胸外科、肿瘤内科等多学科团队。


最后,感谢我的博士导师曹彬教授及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二部各位同仁及一起学习的小伙伴们。

请在验证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