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医院 我的家我的梦
icon 2021年08月04日
icon 徐九洋
icon
icon 2412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我是今年入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徐九洋,很荣幸在今天培训的最后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这是我第一次以“各位同事”而并非“各位同学”作为开场——走出校园,踏入工作岗位,和在座的各位一样,我非常荣幸能够加入中日友好医院的大家庭。报到时播放的短片回顾了我们在过去一年毕业季/求职季中的点滴,感谢医院的认可与信任,我为成为中日医院的一员而感到喜悦;同时也憧憬着即将在中日开始的生活,希望自己能够学有所用,为中日、为医学的发展添砖加瓦!


我毕业于清华大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在最后三年的临床学习阶段中,我有幸在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临床科研训练,对中日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新冠疫情的临床科研攻关过程中,我与呼吸中心和临床医学研究所优秀的团队建立了“革命友谊”,不仅加深了我对于中日医院的认识,也坚定了我加入中日大家庭的选择。


今天我想分享的题目是“中日友好医院 我的家我的梦”。


首先想谈谈“我的家”。这里所展示的四张美丽的照片都是我上周五拍摄的,主题就是《中日医院,美丽的家》。虽然上周五报到时阴雨绵绵,但是下午报到结束之后,雨过天晴,蓝天白云,我便在医院里四处探索,无意发现了临研所后面闹中取静的南园——假山、流水、亭榭,一幅江南园林的美景。我是江苏扬州人,在上海长大,在他乡看到熟悉的园林景色,自然觉得特别亲切。拍下照片发给家人看,他们评论到“好美,就像是回家的感觉”。是啊,美丽的工作环境,与故乡相联系,这不就是家吗?


屏幕上所展示的是“家”这个汉字的演变,以及各种不同字体中“家”的写法。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也明白象形文字中“家”的含义。我们每个人都出生并成长在一个家庭中:父母、长辈、兄弟姐妹……当然,将中日医院称为家,并不是前面所提到的小家,而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集体。在这里,领导、师长、同事、各位工作人员们都和我们一起共同工作生活,帮助我们学习、成长。


还记得八年前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入学的第一课讲的是班集体的重要性。我的母校特别重视集体建设,通过班级、团支部、学习小组等建设,入学之后很快同学们就打成了一片,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前进。我也特别为我的大学集体而自豪:当我的班集体在准备申请学校和北京市的荣誉时,班级的每个成员都一起努力;当有同学过生日时,每个人都一起庆祝;当有同学遇到困难时,也总会相互帮助。渐渐的,我们形成了“家”的认同感,待彼此如兄弟姐妹。最后,我们的集体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整班出国进行访学交流,在学期间获得清华大学“大满贯”的集体荣誉(即,同时获得校先进班集体、校优良学风班、校甲级团支部三项最高集体荣誉)。


我觉得,中日这个大家庭的内涵,比学校中的班集体会更加的丰富。在这里,不仅有在座的同一年入职的各位兄弟姐妹,还有各位老师、师兄师姐、同事们,有研究团队的成员;在几年之后,还会有更新入职的新同事、师弟师妹们,我们不仅会在这个大家庭中得到帮助与成长,也会将这份帮助与感动继续传递下去,并且会成为这个家的主人,一起携手为将中日这个大家庭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刚才2020年入职的李薇医师分享了她在职一年以及规培期间的感受。李薇医师同样毕业于清华大学,是我上学时的师姐,在学期间一直乐于分享学习的经验、感悟等,今天听到她分享的在职感想,同样受益匪浅;我相信,明年的此时,我们当中也一定会有同事站在这个讲台上,作为大家庭的一员,为下一届入职的新同事分享,将感动和帮助继续传承。


在今天上午的培训中,我们了解了中日友好医院光辉的发展历程。中日医院于1984年开院,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批国外无常援助项目,是当时中国最富于国际色彩、设施最为先进的现代化医院;与医院同时建立的临床医学研究所也是国内较早的以“基础与临床结合”为主要方向的医学研究机构。自诞生之日起,中日医院站立在时代的前列,承载建设中国现代化医院的重托。医院在发展历程中,多个学科领域位于国内外前列,辛育龄、潘孝仁、焦树德等前辈的大医风范激励着后辈们不断前行。近年来,医院为国担当,参与2003年SARS集中收治、2005年印尼海啸救援、2008年北京奥运会保障;特别是在去年新冠疫情爆发后,逆行出征、驰援武汉,不仅承担了重症病房和方舱医院的医疗救援任务,还开展了临床科研攻关,为抗击疫情贡献了智慧与力量。这些历史与成就,都让我觉得作为大家庭的一员,感到骄傲与自豪。相信在座的各位也是一样。


作为大家庭的新成员,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来自家庭成员们的关爱;而这份爱,甚至在见到我们第一面之前就已经表达。上午的讲课中,人事处任在方处长回顾了去年底招聘面试中的点滴——精心布置的面试会场,每位面试同学的专属照片,事无巨细的通知短信,每个拐角处细心张贴的路标……用任老师的话来说,“yydj(永远的家)”再恰当不过。下午的分享中,曹彬教授谈到知书达理、敬畏生命、自律和爱,这些人生与行医的经验感悟,像是家中的长辈与年轻人进行分享与交流,对于刚入职的年轻医生,收获颇多。


下面想分享的是“我的梦”。在人生的新阶段,我想在中日这个大家庭中继续实现我的梦想。我在高中时就想成为一名医生,八年前,“医师科学家”的梦想点亮了我,我励志成为一名既深入理解临床需求,又能运用科技力量攻克临床难题的医师科学家。


医师科学家,源于英文的physician scientist,指的是一群在完成临床医生工作的同时,能够通过开展科学研究解答科学问题的学者。


虽然在国内医师科学家的概念还并不普及,但是在国外physician scientist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美国,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MD/PhD双博士学位的培养项目,每年培养的学生人数很少,学费也大多由国家或学校奖学金承担(这对于美国医学生每年5-8万美元的高昂学费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因此项目入学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培养的目标就是将来的physician scientist;毕业生们除了需要完成4年的临床课程训练并获得临床医学博士(MD)之外,还需要进行4-6年不等的哲学博士(PhD)训练。这些优秀的毕业生们日后也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为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统计,在美国的医学生中大约仅有1-4%的学生同时获得MD/PhD学位,但是大型研究型医院的院长、知名大学医学院的院长/系主任却大多由他们担任;在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的获奖名单中,也有不少是MD/PhD的医师科学家。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同时拥有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经验的医师科学家,在推动现代医学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2016-2018年,我有幸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支持下前往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进行访问学者交流。在那里,我看到了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紧密结合,也看到了医师科学家的工作日常。与国内许多的大学和医院不同,匹兹堡大学的医学院与附属医院之间仅仅一街之隔,中间以人行天桥相连;在医院出诊的教授们同时在医学院的研究大楼里也有自己的实验室,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不用出门便能与临床工作者沟通交流、获取临床资料与研究资源,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能很快应用转化到临床当中。我在海外访学阶段的导师John Williams教授本人就是一名医师科学家,他是儿科传染病医生,同时也在自己的实验室中进行儿童呼吸道病毒的基础研究。


医师科学家不仅局限于进行基础科学的研究,临床研究的推动也有他们的参与。以前,一提医学研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基础科学家们的研究,医生的临床科研工作一般不被承认为科学。但这次新冠疫情让大家开始相信了:临床研究也是科学。


临床研究对于改变最佳临床实践的推动作用,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尤其凸显。面对一个未知的疾病,最初只能依靠以往相似疾病的经验进行诊治——这些临床经验虽然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很多后来被证明并非有效或并非最佳方案;在短时间内进行的新冠相关的临床研究,包括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为临床指南的制定和临床实践的规划提供了科学的证据和基础。在这些临床试验的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少不了临床科学家的参与。在去年的新冠疫情临床科研攻关中,我看到了身边优秀的临床科学家团队的付出,也继续坚定了我成为一名医师科学家的梦想。


如何成为一名医师科学家,或者临床科学家呢?首先,需要先做好自己的临床本职工作(正如先前娄彦妮老师分享的那样,先做好“金牛产品”),先成为一名好医生,或者好护士/好药师/好技师。从学校毕业踏入工作岗位,即将完成从医学生向医生的转变。在毕业后仍然需要继续医学教育,在扎实的临床轮转中完成住院医规培、专科医师培训,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医生。我认识到,八年制医学生在专科知识上相比于专业型研究生可能存在一些差距,并且我在学期间的临床实习轮转也或多或少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响;因此,在入职之后,我会首先认真完成住院医师的临床轮转,以患者为老师,同时向团队中的前辈和师兄师姐们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与操作技能。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保持阅读,勤于思考。


在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工作者的同时,还需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在临床中提出问题,参与临床课题研究,参与学术会议等。第一次来到临研所,进门处的一行字深深吸引了我:惟研究方可成就奇妙(Research Brings Wonders)。是啊,通过科学研究,拓宽了知识的边界,将未知转化为已知,难道这不是奇妙的旅程吗?


在下午的培训中,娄彦妮老师分享了在入职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节点,收益匪浅。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住这些关键的节点。同样是在美国进行访学期间,我旁听了一节匹兹堡大学研究生的课程,教会刚入学的研究生如何进行时间和计划管理。教授建议同学们列出研究生学习阶段需要完成哪些明确的目标,随后将每年拆分成12个月,绘制一张表格:每一行代表一个目标,每一列代表一个月份,每个格子中需要填入为了实现这些阶段性的目标在每个月都需要完成哪些具体的工作。神奇的是,在绘制表格之前,大多数同学都觉得时间并不紧张,而一旦将目标明确并分配到每个月的时候,便开始有了紧迫感。我想,对于刚刚入职的我们来说也是一样,职业生涯看起来非常漫长,但一旦有了近期、中期、长期的规划,并且将目标拆分到每一年、每一个月中去完成的时候,梦想便离你更近,也更容易实现。


当然,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医院的支持。希望能够在医院人才计划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图书馆、临床团队、研究团队的资源,同时获得外出交流学习、科研培训的机会,充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最后与各位同事分享一句话,“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这句话来自《尚书》,意思是:功勋卓著,只有靠立志高远;学识广博,只能靠勤奋努力。这也是我的微信签名,希望与各位共勉!祝愿大家都能在中日这个大家庭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谢谢大家!

请在验证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