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期间的夏天,收拾柜子时,看到初中时写的日记,忍不住翻开看了,一看就是一下午,看完之后感触颇多,回忆颇多。记得初中的语文老师王老师是个很潇洒的人,很有李白“飘然思不群”的气质,写的一手好板书。很喜欢他的语文课,轻松愉快,启迪思想,喜欢他走路带风的独特风格,更喜欢他在我们的日记后给的评语,真实自然,笔触隽秀。初中的时候,是看书最多,也是写作最多的时候。虽说,那个时候的很多想法,在现在看来很是稚嫩,但不得不说,文笔不错,想法不错,有些文艺青年的气质,越是看到最后越是不相信当时的自己竟然可以写出来那么有趣又深刻的句子。在王老师的鼓励下,写日记的习惯坚持了三年,有时只是一句简单的感悟,有时是长篇大论,每一天,都有独特的痕迹。回首过往,初中三年也是自己过得最充实,最透明,最快乐的三年。我想,日记,或多或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遗憾的是,上了高中,分科选择理科之后,就没再坚持写日记了,读的书也越来越少。到现在都是如此,都记不得有多久没有停下来“记”和“悟”哪怕是比较简单的道理了,更不用提“学会”了多少。每天好像是忙忙碌碌的,也的确是茫茫碌碌,碌碌无为了。
无论是人生,还是学术上,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说在某一瞬间“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突然有一个特别好的想法,改变了人生。似乎这个“大彻大悟”是来自灵感一现,的确是,但是这个灵感也的确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拿读文献为例,读文献本身不是件难事,程度好的学生一天几篇精读没问题,但是每一两天坚持精读一篇,就不是件易事,每天会有各式各样的事情打乱计划和心情,如果还能坚持一如既往精读相关文献,那日积月累,在该领域必有成就,没人比你更了解这个领域,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然,这种坚持也需要有质量的要求,也就是“记一事,悟一理”,光看不记,光记不悟,也就是自我感动罢了。不过,有时候,这个领悟不是当时即有,不明白的似乎很有用的记下来时常复习,可能会在某一时刻突然悟到那句话的意思。就像在生活中碰了壁,才真正领悟了很多年前父母教自己的某个没用“大道理”,从此记忆深刻。
毛主席在24岁时便悟到“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的道理,年纪也和我们现在相仿,而如今大部分二十四五岁的年轻人可能也和我一样,在快节奏的今天更多地关注“物质”、“速度”,面对眼前事,更多是浮躁,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一件事,而,沉下心来认真记录、学习、思考,做学问者,日积月累,必成大器。
做科研如此,人生更是如此,浮躁都是不可取的,但是回过头来看看当今的科研现状和自己目前的状态,静下心来时候又有多少呢。现在想来,到是很感谢初中那位潇洒的语文老师,给我们机会在与人生初相见的时候思考,并给予的肯定,也算是在青春懵懂的时候收获了一份宁静。而目前的我,很难再回到过去了吧,不再像以前那么纯粹了吧。庆幸的是,有些事我一直在坚持,过程中收获了很多,也一直相信积久而成学。目前做科研的自己,也希望能够“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处于二十多岁,人生的四分之一,自己一个人面对世界的时候,怕就怕一直跟着大家走,走着走着就习惯性地忘了,忘了为什么走了,希望能给自己多一点时间,能静下来“记”、停下来“悟”,积久而成“人”!
2021年3月28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