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笑颜 丨读“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有感
icon 2021年04月16日
icon 邓笑颜
icon
icon 742

老子《道德经》有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梁启超先生在其文章《论毅力》中亦有言: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荼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类似的论述古人和今人所著已然汗牛充栋,毛主席却说: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在我看来,其中的“悟一理”当为核心,如果只是机械地、简单地“记一事”,大抵能完成这世间的部分事情,如欲更进一步,深入的、广泛的思考,也就是“悟一理”,则显得尤为重要。


毛主席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1930年5月所著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主席写到: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中国革命的成功离不开长期艰苦的斗争,这漫长的斗争就相当于“记一事”,即此处的“本本”,但如果仅仅是斗争而不讲究方法,不懂得“悟一理”,中国的革命事业绝不会取得成功,甚至会屡屡犯错。1927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内某些同志犯下了极为严重的“右倾”投降主义,致使党的很多同志惨遭屠杀。1934年,以王明为代表的党内某些同志犯下了性质恶劣的“左倾”教条主义,导致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并被迫长征。反观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学得不可谓不精,王明的革命斗争精神不可谓不强,但历史没有选择他们,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将中国革命实践同马克思主义具体结合的思考,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环境。


到这里会不会有人说毛主席只讲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轻毅力,重思考,厚“悟一理”而薄“记一事”,事实并非如此。毛主席在1917年为同学萧子升的笔记本《一切人一》的序言中写到:今夫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千万石焉。在1938年5月所著的《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敌人不能整个地吞并中国,但是能够相当长期地占领中国的许多地方。中国也不能讯速地驱逐日本,但是大部分土地将依然是中国的。最后敌败我胜,但是必须经过一段艰难的路程。在1948年3月20日所著的《关于情况的通报》中写到:我们的方针是稳扎稳打,不求速效,只求平均每个月消灭国民党正规军八个旅左右,每年消灭敌军一百个旅左右。


由此思及我们的科研事业何尝不是如此,有人说科研就像一场修行,必须耐得住黑夜的冷寂,才能享受到黎明的温暖。读博的岁月已过去一年半,有时会感觉前路漫漫,毫无建树的现实让我对自己从事的事业产生怀疑和迷茫,究其原因还是机械的动作多,灵活的思考少,坚持每天做实验、看文献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何把实验做好,如何把文献看精,才更是值得我关注和思考的。老子的《道德经》不足以回答科研这个问题,梁启超先生的《论毅力》也显得稍微不足,只有毛主席的“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才是正解。罗翔说: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也许这道鸿沟永远无法跨越,但我也始终相信“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


邓笑颜

2021年3月30日


请在验证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