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伟利丨我今年的长假生活
icon 2020年10月10日
icon 盛伟利
icon
icon 1592

2019年年底武汉出现COVID-19疫情,我积极报名参与湖北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卫生局及单位一直未批准我院医务人员请求。本以为COVID-19距离我的生活很远,直到1月24号我科收治大兴区第一例新冠肺炎住院。7月份又参加了“新发地”新冠肺炎患者筛查救治,一路走来,紧张忙碌而又充实,但内心另有一番感触:感恩、感动,担心、焦虑,欣慰!


一、感恩、感动


截止29号美国的新冠确诊病例超过590万例,死亡人数破18万人。而中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能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的传播,积极救治危重症患者,这得益于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医务工作者辛勤付出,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密切相关。病房收治了一个4岁的小女孩,肺CT及核酸检测均阴性,IgG抗体阳性,父亲是新发地牛羊肉大厅的工作人员(确诊后转专科医院隔离治疗),母亲多次筛查肺CT及核酸、抗体检测均阴性。因女孩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流涕,咽痛,母女二人20余天内多次往返于隔离点与医院筛查病房,抽血查抗体及取咽拭子查核酸的时候,小女孩每次都要哭闹。同龄人应当是漫画书、玩具和零食陪伴,陪伴小女孩的只有一盒糖豆,哭闹后妈妈允许吃一颗糖豆,但需要刷牙。妈妈通情达理,积极配合,但透过厚厚的隔离服能感觉到妈妈的心酸与不忍。


7月份筛查新冠肺炎疑似患者主要是丰台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大兴区人民医院,而我院主要是呼吸科负责疑似患者留观。医院统一部署,包括内分泌科、肾内科、中医科、五官科、口腔科等临床科室暂停病房收治患者,医务人员积极支援发热门诊(筛查患者)和留观病房(诊治基础病)。一名年轻的大夫支援留观病房,老公支援发热门诊,因为班次原因,已经很久没见面了,家中2个孩子(一个3岁,一个1岁刚断奶)。我问她,“家中孩子谁帮忙照顾?”“爷爷和奶奶,难为老两口了,很久没看到孩子了,想的时候就视频看看”。是啊,疫情当前,医务人员把精力都放在了医院,孩子只有让老人照顾了。


2月初的天气,外边的天很冷,穿着厚厚的隔离服,稍微一活动就是一身汗。疫情来的很突然,大家对COVID-19认识很少,很多人基于SARS的印象,认为接触疑似患者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发热门诊一名内勤阿姨,负责房间和过道消毒,打扫卫生。好几次,送咽拭子标本我都碰到她。有一次,我很好奇的问她几天休息一次,怎么总能碰到她上班呀?“就我自己上班,每天白班,疫情前我就在这里干了。家里不需要我看孩子,儿媳妇不让我干,我说总得有人干呀”“工资是不是比以前高一些呀?”“去年家里拆迁了,分了好几套房,要那么多钱干嘛?”阿姨很豁朗。“那您中午吃饭怎么办?”阿姨很直接:“我一天吃两顿饭,中午不吃饭,因为我听说一套隔离服很贵的。”离开发热门诊的时候,我回头看看了她,突然眼睛有点模糊。是啊,隔着厚厚的隔离服,也许以后我也认不到她,但在我内心中她是最可爱的人,值得尊敬!


二、担心、焦虑


对于COVID-19确诊患者,病情严重与否,均有专科医院统一诊治。对于疑似患者,年轻患者对症处理即可。而有基础病的老年患者,隔离病房治疗可能会出现差强人意的情况。一位尿毒症的老年患者,长期在外院透析治疗,本次因为发热来我院发热门诊筛查(大兴区只有大兴区人民医院有发热门诊),在等待核酸结果期间,突然出现病情加重,而这种情况不能进入ICU诊治。最终ICU大夫进入隔离病房进行床旁血滤,帮患者度过了难关。


一位40岁左右的男性肺癌患者(晚期),7月初因咳嗽来医院筛查,除外了新冠肺炎可能,建议住院诊治。但疫情期间,病床少,患者需预约排队住院,临时留观等待。患者要求回家等待。2周后患者再次来院就诊时,出现严重电解质紊乱,大气道阻塞,最终气管插管,治疗无效去世。虽然从医疗诊治方面,医生会竭尽全力救治患者,但疫情或多或少的影响到非新冠肺炎患者,特别是伴有慢性疾病的患者。


大兴区人民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承担的大兴区临、教、研工作,但从科研角度来讲,更大的优势是慢性疾病随访,毕竟慢性疾病群体人数较多,相对固定,利于随访。但今年的2月份,7月份,8月份,按床位换算,慢性疾病患者只有往年同期的20-30%。肯定不是患者自我管理好,减少了急性加重的结果。呼吸科很多同事没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这样不利于管理慢性疾病患者。我设想成立呼吸科亚专业小组,便于同事之间沟通交流新的进展,更好管理慢性疾病患者,特别是在疫情特殊时期,一定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三、欣慰


经历了两次新冠肺炎筛查,医院逐步完善了筛查流程,慢性疾病患者,能尽早专科诊治,这是一件好事。通过与科室同事私下沟通,很多同事对呼吸科亚专业小组表示很大兴趣,有望近期成立并定期沟通学习。


四、个人学习与生活


我一直对支气管扩张症感兴趣,查询了患者急性加重的生物标记物,铜绿假单胞菌与支气管扩张症,支扩症患者的康复,支扩症患者的肺功能下降,稳定期支扩症患者的治疗等几个方面,一直没有更好的切入点开展课题,可能与资料查询不全,论文阅读不透彻有关,我会继续查询支扩症相关文献。另一方面,我也会关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虽然两类疾病在诊治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某些方面是相似的,比如:急性加重都是临床标准,无客观确切指标;稳定期管理均为综合管理,目标减少急性加重,改善预后等等。


组会的定期汇报,我获益匪浅。虽然某些病毒机制方面了解不深刻,理解有一点难度,但我一直坚信,基础服务于临床,临床发展需基础创新推动。参加组会拓展了我的视野,科研理念受到很大启发,临床思考问题以往想当然的做法正在改变,循证医学才是临床发展的正确方向。


感谢曹老师及组会给我这次反思总结的机会,也许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从临床医师角度看问题,发现既往的点点滴滴,调整目前的状态,为明天制定计划和方向,这是我今年长假生活的最大收获,或许这也是曹老师的初衷吧!

 


 大兴区人民医院  盛伟利

2020年8月29日

请在验证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