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帅丨我今年的长假生活
icon 2020年10月09日
icon 刘帅
icon
icon 1645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开启了今年的超长版假期……


l  关于武汉疫情


“街道口的风,撩醒了夏虫,竹床上的小孩儿做着梦……”在写这部分时,还是带上耳机重新回味了《武汉伢》这首歌,作为在武汉求学了三年的学子,可能我对这首歌的感悟更深吧。五年前的夏天,怀着对南方城市的向往,我坐上前往武汉的列车,还记得当时的心情,激动中带着一丝忐忑,欣喜中带着一丝不安。在武汉大学医学院的三年时间也成为自己人生中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时光:三月樱花,四月东湖,这些元素成了自己无聊懒散生活的溶解剂。每每科研不顺心的时候,总会坐上公交车,顺着拥堵的中南路,路过繁华的街道口,到长江大桥的南岸,从中华路码头买张船票,坐船到对岸的武汉关码头,之后就近逛一逛江汉路步行街,又坐着地铁从长江下穿过返回学校,这半天的一来一回行程足以使自己忘却心头的烦心事。毕业后,身边一起在实验室共奋进的小伙伴们大多留在了武汉发展,自己则揣着所谓的“追求”回到了北方。在南方的三年虽然学业,科研整体上说都很顺风顺水,但要找一个工作定居的城市,我这个已经适应了三年的北方汉子始终还是水土不服。


今年一月份,武汉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当我从微博热搜上看到武汉封城的消息,顿时一股“恐慌”用上心头,尤其是看到武警官兵进驻汉阳火车站的画面,心想可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开始了。虽然是春节时期,但这场来势汹汹的疫情,却将节日的喧嚣吞噬一空。至此之后,每天关注新增肺炎患者的人数成了我起床睁眼的第一件事,人数的持续增加也会让自己的内心起伏跌宕。很多当时自己一起毕业的同门都加入了这场“战斗”,武汉八院小李,协和医院的小熊,儿童医院的辉哥,中南医院的川川……都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为这场战斗的胜利走向做着不平凡的努力。我记得武汉城市的宣传的“武汉精神”就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这份精神在这场疫情暴风雨的洗礼下显得更具坚毅,闪耀!


疫情期间,做出最大牺牲的就是武汉,医务工作者,快递员,酒店管理者,志愿者,普通武汉市民,不只是一个人在战斗!武汉人民用自己的方式,与这座城市共度难关。我记得有个画面:钟南山院士说“武汉是个英雄的城市,一定能渡过难关”,话音没落,泪水已夺眶而出。从寒雪纷飞的严冬,到樱花缤纷的暖春,武汉这座城市唱响的生命之歌,将使我们一辈子铭记、传唱!


l  关于假期工作


疫情的出现的确打乱了自己的原本的科研计划,原本打算开年重新开展一个新的课题研究,相关材料也已准备就绪,但因疫情原因至今还未正式进行。所以,先将之前进行的一个独立课题的所有数据进行了总结、整理,将重要内容串联成一个相对连贯的故事,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将文章写了出来,之后进行断断续续的修改。这期间,曾在武汉大学指导我的科研工作的陈老师给提了很多意见,也对重要部分的语言进行了修正,身在美国的两位师兄和课题组的小商同学也对文章的构架和写作提出了不同的建议。这篇文章发给曹老师之后,也让李辉师姐和当时在美国的晓辉哥大改了一下,尤其是在逻辑方面做了很大的调整。最终在四月中旬将文章投了出去,很幸运两个月的审稿给了回修的机会。论文意见返回后,只给了一个月的修改,因疫情的影响最终给审稿编辑申请了两个月的延期。目前也在专注修改这篇论文。


疫情期间,有幸被分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书写工作。前期和课题组相关成员讨论后,将项目中心主要放在流感状态下的T淋巴细胞功能的研究。其实这个范围很大,T淋巴细胞的功能有很多:激活、增殖、衰竭都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改变相关。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我将课题锁定在病毒特异性T淋巴细胞这一特殊的淋巴细胞群,因为这群细胞在循环外周血和肺局部组织的呈现方式和具体作用有着明显不同。以此为主要的切入点,我做了深入的文献挖掘,发现肺部流感病毒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呈现形式是主要以组织驻留记忆性T淋巴细胞(TRM)的形式存在,并发挥明显的抗流感病毒的功能。阐明肺局部TRM形成规律可能对重症流感的治疗,流感疫苗的研发意义重大。这部分工作需要用到大量的小鼠模型,尤其是基因改造型小鼠,我咨询了相关单位,能够进行相关基因改造工作。这份标书初稿四月初发给了李辉师姐,修改之后提交。幸运的是,基金委给了答辩的机会,又紧接着准备相关的PPT 和Q&A。这整个流程下来,熟悉了重点项目的申辩流程,也算为将来的项目申请积累经验吧。


假期完成的第三个工作,是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筛选重症流感人群关键标志物的相关工作。假期期间,和智生兄在流感研究主题方面做了很多探讨。我们知道现在重症流感的免疫调节等相关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尤其是,明明同样的流感感染,有些人只是轻微的流感样症状,而有些人却因此而引起器官多功能衰竭而被送入ICU,如果简单用“易感和非易感宿主”这样的解释并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所以,我们都希望能在基因学及转录组学上获得一定的信息,可以为更好地阐明致病机制提供参考。由于我们没有人群地测序数据,所以只采用公共数据库资源的整合分析。虽然采用不同的生信分析整合方法,但我们筛选的相关标志物结果基本一致。综合这些结果还有发表的相关文献,我们发现没有一篇文章将相关的筛选的标志物在蛋白水平上进行验证。鉴于我们课题组前期丰富的临床样本资源,我在回京后做了仔细地归纳和整理,将2017-2018年,2019-2020年的样本进行实验分析,最后筛选出一些较为可靠的,能够反映流感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指标。目前,这篇文章的结果已整理完毕,文章初稿已基本完成。


l  关于阅读著作


记得疫情期间,在家实在憋不住的我曾在我们分配的小班群里发了点小牢骚,小班主任刘国梁大夫发了一下一段话挺让我印象深刻:


“建议同学门应该通读至少一部医学专著(内科推荐《实用内科学》,其他专业类似),和一部研究专著(比如分析生物学技术,或者医学统计学等),再加至少一部哲学入门书(看兴趣选吧)。这样以后的学习就应该建立在系统的知识体系基础之上的完善和提高。不要被现在的人才评价方式所迷惑,要让自己感觉到“有系统的本事”才行。至于毕业,还是按照规则完成,要既能应付眼前又能计划未来才行。不然到了中年就会变得很贫乏。”


我觉得,刘大夫的建议确实在理,内心的浮躁也许真的可以在书中得到沉静。不过话说回来,我也不是非常喜欢阅读的人,甚至看到书中密密麻麻的字就感到头疼。好在疫情期间女友送我一个“天猫精灵”,没事的时候可以听听歌曲。我想,现在不是有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叫“听书”嘛!可以一试。不过,说起“听书”,不同人也有不同的意见。如今的社会,大多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碎片化”的阅读,就像吃快餐一样,真正能钻入进去做一点深阅读的确已成为一种奢侈的享受。其实我感觉能够做“深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岁月沉淀的人。记得去年4月,世界读书日的时候,有幸被朋友邀请去观看一场话剧,记得名字叫《书店》,是在清华大学公演。这部话剧讲述的是一个叫“同生书店”在近四十年李跌宕起伏的故事,经历冲破禁区、繁荣发展、遇冷衰落及重新崛起的过程。“同生书店”的兴衰成败,展现了我


国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保守与开放、欲望与坚守、放纵与道德、迷茫与清醒、觉悟与失败…… 这些感受不仅仅是整部话剧带给我的,而是通过读书带给自己的精神汇聚。“听书”浅读最适合自己的性格。我喜欢听的还是励志类的文章,可能当时的自己就想有个时刻鞭策自己的“长条”吧,毕竟假期的自己是如此的懒散……


l  关于日常生活


宅家所导致的科研压力固然存在,但宅家的生活确实使自己有空闲时间好好陪陪家人。我们经常在大城市的生活节奏里忙忙碌碌,却真的背弃了生活最真的本质。疫情慢来下的生活,让自己体会到也许生活真的需要偶尔停下脚步,陪一陪家人,感受当下的生活。


因为上学的原因,基本上没有在家长时间待过,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和我说话的语气变成了商量,甚至是讨好。疫情期间,老爸的生意清淡,心思也变得多了起来,身体似乎变得大不如前;老妈以前都是自己决定事情,现在也开始依赖我给他做决定了。可能在不知不觉之间,孩子的意见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中心。我妈说的一句话非常让我感动:“我到现在什么都没有,只有你们这俩玩意儿,等你们俩娶完媳妇,嫁完人,我的任务就达到了。”虽然话粗了点,但道理显而易见,在父母眼里,儿女就是全部……


谢谢疫情,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庭角色,体会了家的温馨!


l  关于未来工作


接下来的一年是我研究生工作最重要的一年。


但就目前来说,一个新的重要的课题还没有完全做完,另外今年秋天也开始着手准备找工作的事宜。其实整体梳理下来,事情很多,但总归还是有条理的,按部就班应该是现在最好的状态!


最后,给自己加一下油!坚持一下,别辜负了曾经经历的磨难。今天的每一份努力,明天都会把最好的给你!


请在验证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