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梦薇 丨我今年的长假生活
icon 2020年10月09日
icon 闫梦薇
icon
icon 1193

2020年对于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的人们来讲,都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一、起


2020年初,我正在宣武医院妇产科轮转。按照轮转计划,在大年三十和初二,我将在妇产科度过一个特殊的春节。对我而言,这是第一次在春节值班,也是第一次在外过年,听往年值班的学姐学长说,院长会在三十晚上给大家送饺子。大家虽然对春节不能放假有些微词,但还是都做好了在医院过年的准备。不知道为什么,1月份的北京虽然还没有接受COVID-19的肆虐,但也已经开始隐隐显现出不太平的影子。在19年年底,北京确诊了两例鼠疫,虽然很快证实是散发病例,并且得到了控制,但大家还是不约而同带好了口罩:要知道哪怕是在医院,除了呼吸科和ICU,虽然原则上要求医生们进病房要戴口罩,很多科室执行的并不是很严格。1月初,有报道武汉确诊了新型肺炎,但是那个时候的报道还是“可防可控”,北京和武汉相隔千里,现在想想,当时并没有很多危机感,作为一个呼吸科的医学生,这则新闻远没有鼠疫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我只是像以前一样,觉得这件事情很快就会得到控制,像其他无关紧要的新闻一样,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短短几天,新闻的风向发生了变化,医院开始要求大家都佩戴口罩,科里的口罩一下子紧俏起来,每天护士老师都给每人只发一个,在新冠以前,口罩在护士站都是大家自取的。我们的心也跟着新闻中确诊人数的增加紧张起来,无论是在科里还是在下班的路上都不敢摘口罩,甚至有妇产科的老师花了800元买10只N95。但那时的北京,走在大街上戴口罩的人零零星星,没有人意识到几天之后,“新冠肺炎”会在2020年占据人们的生活。


二、爆发


春节的前两天,随着疫情的进展,我们的教育处正式通知学生放假回家,预计正月初七返校,春节的值班取消了。听到这个消息时同学们虽然有些惊讶,但大多数人想到可以回家过年还是很开心的。外地的同学在第一时间定了票,我也匆匆收拾好东西回家,甚至连白衣都还放在妇产科的门后,没想到这一放就是八个月,与本科同学再见面之时就是我们毕业之际了。在出发前我叮嘱家人疫情有加重的迹象,尽快去买些口罩以备需要,但是这个时候哪怕是在北京这种疫情还暂时没有波及的地区,我们跑了很多药店都被告知口罩已经售罄了。后来我时常想,虽然我还没有正式成为一名医生,但作为一个选择学呼吸病学的医学生,我对疾病的感知也远不够敏锐,在听到有新型肺炎的发生时,在对这个疾病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我并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积极关注疫情动态,查阅有无最新的相关文献,以一个学生身份来讲,我做的并不好。大年三十我和父母回到了奶奶家过年,年夜饭家人聚在一起,话题也都是围绕着新冠肺炎。而在同一时刻的武汉,疫情更加严重了,我在朋友圈以及医院的推送中得知曹彬老师以及其他医院的一些老师们在第一时间去了武汉一线支援,我关注着这些动态,内心一方面为老师们的安全担忧,一方面又为自己同为医务工作者中的一员感到一丝自豪。在半年前选择专业的时候,其实对于选择哪个科室,以后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我是犹豫不决的。因为选择导师之前我们还没有开始临床轮转,所以对于每个科室具体的工作氛围是什么,以后要面对什么样的问题,做什么样的工作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概念,在我的同学中,很多人因为本科所在临床医院的关系选择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也有人因为父母的关系早早定好了以后的方向。相对于内科的其他科室,因为风险高,压力相对来说比较大,呼吸科也很少有人选择。所以当我决定要学呼吸病学时,同学们都表示并不是很能理解,毕竟如果再发生像SARS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冲在前线的总会是呼吸科医生。在选择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想很多,我只是觉得,越是发病率高,传播范围广,传染性强的疾病,越应该有更多的人投入到对它的研究与治疗中去。我知道在未来总会再有像SARAS这样的疾病爆发,只是没想到它来的如此迅猛。事实证明,在2020年全国抗疫期间,我越发不悔我当时的选择,因为我看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呼吸人在疫情中的努力与付出,从基层呼吸科医生,到课题组的各位老师,到曹老师、王辰院士、钟南山院士,前辈们的身影带给我很多思考,也给了我以后在能这一领域发光发热的决心。


三、长达八个月的寒假


大年初三,群里正式通知假期延期,暂定正月十五开学。但是看着逐渐上涨的感染人数与封城的武汉,我隐隐觉得这个假期可能会更长一些。在家期间,各个小区也都也都开始实施戒严,我和父母每天待在家里开始了很久都没有出门的生活。在家最初的一段时间,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北京和武汉的新增人数。看着每天爆发式增长的感染人数与各种负面的新闻,心情总是很难平静,可能是因为疫情期间大家都待在家里,加上疫情给人压力的缘故,那段时间网上的言论总是火药味很浓,大家像是都急于给自己的压力寻求一个突破口,每天关于疫情的热榜都会引发一波激烈的争论。那时我养成了每天睡前看新闻的习惯,似乎关注着关于疫情的动态就能让我对这场疫情了解一点、在了解一点,有很多个晚上我看着新增人数的曲线焦虑的难以入眠、也有很多个晚上我看着身在武汉的医务人员的消息感动落泪,我想,有千千万万的国人,都和我一样度过了很多个这样的夜晚。


假期一延再延,全国的高校都延期了开学时间,但是因为在离校前还有课程没有上完,教育处决定剩下的课程都改成线上授课,技能训练也采用明日良医线上系统。在线上实习实施之初,大家其实是有些怨言的,线上授课可以用一部手机搞定,可是明日良医系统只能用windows电脑操作,在运行过程中还总是出现一些bug,大家不禁怀疑,线上的技能练习真的能达到和实际操作一样的效果吗?甚至,线上练习真的有帮助吗?但大家也明白这是特殊时期的无奈之举,系统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线上练习总比在家不练习好得多,而且,虽然不能自己动手,但在线上模拟训练时至少可以回顾一下技能基本知识点,我也注意到了很多以前练习时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比如,气管插管评估气道时患者的张口度正常值是多少?吸痰时间小于15s到底是什么样的频率?可以看出老师们在制作这个系统时确实注入了心血。相比而言,疫情期间的线上授课要人性化的多。除了基本的知识点外,老师们还会穿插讲一些疫情期间医院发生的事情,学校还安排了援鄂医生在线上给同学们讲述在武汉的经历。非典爆发时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基本上已经不太记得那时发生的事,所剩无几的印象中只记得作为一个小学生,学校放了很长的暑假,再次返校时每个人都带着纱布口罩。有些庆幸相比于那时,在2020年的疫情中我们至少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获取学习的资源,哪怕相隔千里也可以通过视频会议和老师面对面的交谈,相比于我们,非典时期的学生的处境显然要更困难一点,没有网络,甚至没有书,在家中学习基本上很难达到在学校的水平。同时通过这次疫情我也意识到,还有很多很多的人缺少学习的机会。在学校里,大家有相似的学习环境,但是线上学习,我看到有买不起电脑与智能手机的山村学生放弃线上学习,也有去邻居家蹭网的贫困少年;城市里的同学有单独的书房与安静的学习环境,而有的人可能在学习之余还需要帮家里做各种繁重的家务……疫情暴露了这个社会不那么平等的一面,但我想这也不尽然是坏的,毕竟这些不平等提醒我们未来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方面。


疫情期间的课程安排的并不是很紧,为了不荒废学业,督促自己学习,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包括每天复习一节内外妇儿课程的内容,听一篇bbc英语,以及看一小节统计学课程。在原来的学校安排中,我们专业的所有学生都将在毕业时参加五年联考的考试。虽然不能返校,考试也只能线上进行,我仍然觉得掌握好基础知识是对每一个临床医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另外,随着对阅读英文文献的需求越来越大,我越发意识到学习好英语的重要性。大学虽然有英语的必修课与四六级考试,但想要达到熟练阅读英文文献的水平,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进入临床学习之后更是没有系统的英语课程,只能靠自学。在家学习相比于在校学习,无疑难度更大、更需要自制力与毅力。通过在家学习,我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缺点:自制力不够强大,学习时容易被别人干扰、容易分心。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在以后忙碌的临床工作中,如果没有自制力,也很难在工作之余静下心来去学习或是做研究。所以我想疫情对在家学习的学生来讲与更像是一次挑战或是一种磨砺。因为学制原因,我们没有经历考研,所以没有经历过每天去图书馆学习一整天,周而复始的日子。疫情在家的八个月,更多让我学会了自制与自觉。除了基础课程与英语的学习,五年联考结束后我也在培养自己看文献的习惯。在本科阶段我参与了首医流行病学系一个老师的课题组,通过这个课题组我也对怎样检索文献、怎样阅读文献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在离开课题组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完成了一篇综述的撰写,但是对于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我自认为还是有很多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做一名临床医生不光要掌握临床医疗知识,科研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的部分,所以我想不论是在研究生阶段还是毕业之后,掌握基本的科研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假期伊始,我看了一些社区获得性肺炎与新冠肺炎的相关文献,但是依然没有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我想在未来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坚持文献的阅读,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在假期时我帮另一个长学制的同学做了些患者随访,以及文章修改的工作。他做的是一个回顾性的临床研究,在我与他的沟通中发现,除了学会怎么检索文献之外,对实验数据或者临床数据的处理也十分重要,毕竟要做一项临床研究,掌握了可靠的临床数据后,怎样合适的处理数据,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研究结果也是重要的一步。所以除了阅读文献,我还在假期利用一些时间简单的复习了一下统计学,我想在未来,继续统计学等方法学的学习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展望


八月份,学校终于传来了开学的消息,长达八个月的假期生活终于告一段落了。这个假期,我见证了全国人民一起抗疫的日子,体验了网上学习,也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未来。在接下来的研究生生活中,经历了八个月的养精蓄锐,我想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临床的学习中去,在做一个小小的住院医生的同时多阅读文献,尽快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争取在这三年内能够至少发一篇临床方向的文章,不浪费这宝贵研究生生涯中的每一天,也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


闫梦薇

2020.8.27


请在验证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