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红军丨我的长假生活
icon 2020年10月09日
icon 尹红军
icon
icon 1095

一 疫情期间的心情与思考


2020年初看到关于武汉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的报道时,我以为会像以前出现的禽流感一样,不会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1月8日曹老师从武汉返京,在大查房时用严肃的语气谨慎的言语强调需要重视这次新发的肺炎,一种不祥的预感使我意识到这次肺炎可能并不简单,但也只是认为可能会波及到武汉当地居民;直到1月23日武汉封城的消息才使我切实地感受到了事态的严重。与家人商议后,取消了预定的1月23日回老家的车票及返程票,但当时依然乐观地估计疫情应该可以在3月底得到控制。


春节期间及春节之后我一直密切地关注武汉的各种新闻报道,对身在武汉的老师及同学们既敬佩又担心,同时也有些许遗憾。回想起2003年的非典,我正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科攻读硕士学位,当年河北省临近北京,但SARS的患者并不太多,全部集中在几个定点医院,省二院呼吸科并未收治及转诊过SARS患者。当时河北省SARS救治专家组组长是王保法教授,我们几个在临床的研究生围着从定点医院回来的王老师,听他讲解每一例SARS病例的诊治经过,彷佛战争年代一帮新兵在听战斗英雄讲战争故事一样,既钦佩又跃跃欲试,畅想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遇到这种情况时自己该如何应对。2004年硕士毕业后我一直在急诊工作,为了重返自己热爱的呼吸专业,在知天命之年又来到中日读博。没想到历史惊人的相似,非典17年后我作为在职研究生遭遇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而不是一名一线的医生,再次无缘亲历对新冠肺炎的正面交锋,作为呼吸专业的医生应该是一种遗憾。


作为在职研究生能有脱产学习的机会很难得,春节前原本计划好从2020年1月1日开始从中日呼吸与危重症科所有收住的支扩患者中筛选入组患者,收集标本,尽快完成课题。春节后意识到2月和3月无法收集标本,虽然有些焦急,但心态还算平稳,觉得可以利用这两个月将在中日学习的呼吸临床专业知识进行归纳和复习,同时继续读文献。但3月底新冠波及全球,我意识到这次疫情可能短期内不能控制消失,感到很焦虑。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


疫情打乱了自己的学习工作计划,也同时给了自己一次难得的思考机会。2004年来到北京潞河急诊科工作,繁重的工作、紧张的医患关系和不太和谐的科室氛围使得自己日复一日地疲于应付,似乎没有时间思考一下生活的意义以及体会一下内心的声音。疫情使很多人的工作被动地按下了暂停键,给了人们思考的时间。其中探讨最多的就是关于生命和幸福的话题,在此谈谈我对生命和幸福的思考。


1. 生命的意义:在急诊工作了很多年,早就体会了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无常。如何使有限的生命活出意义,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解读。读了曹老师推荐的维克多.弗兰克尔写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有些收获。弗兰克尔认为:生命的意义简要概括为有三种:1 获得成功 2 爱一个人3 忍受苦难。我的理解作者指的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利于社会,利于爱的人,强大自己的内心,最终利己实现自身生命的意义。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活着应该是生命的初衷,正如这次疫情中的每个人,首先要保证的就是活着,但不是苟活,不是畏惧死亡,而是去经历活的过程,克服困难和磨难,直面危险和挑战,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正如主动去武汉亲临一线的医护人员,这次的经历必将在她(他)们的一生中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2.什么是幸福?读了曹老师推荐的《人生的智慧-如何幸福度过一生》。有人说过:人生的目标就是追求幸福。但什么是幸福?王辰老师说过:内心的安宁就是最大的幸福。但在这纷乱的世事中如何获得内心的安宁?读了这本书,认识到真正的幸福来源于自己。首先要认清自己,知道自己的好恶、优劣,价值,不以他人的评价为中心,不受财富、荣誉、地位的困扰。不过我个人认为这个观点可能需要辨证地认识,他人的认可,财富、地位、荣誉、尊敬等并非与幸福无关,而是用一颗安宁喜悦的内心对待这些外在的事物,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不卑不亢,获得幸福。换个角度,也可以说从精神层面幸福是伴随着每个人的,但需要从杂乱的与生俱来的内心世界中把他寻找出来,这就要去除一些杂草---嫉妒、报复、自私、虚荣、占有、控制等,最后留在内心的是安宁喜悦,也就是幸福;从客观层面,要身心健康,健康是幸福的首要条件,同时经济上要生活无忧,不求大富大贵,不为名利所累,不为他人的评价左右,充实丰富自己的内心,遵从自己的内心。


女儿今年1月初研究生毕业,并初定了就业单位,原计划春节后先实习,为正式工作做准备,结果疫情使她能够居家长达半年多。这半年多的朝夕相处十分难得,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疫情是场灾难,却使家人能够相互陪伴,也算是一份意外的礼物。我们母女俩讨论各种新闻报道,谈论以前很少交流的关于生活及人生的话题,互相提醒监督手卫生,享受相互陪伴的温馨和快乐。由于春节未能回老家看望母亲,到2月底从母亲通话的语气中感到她焦躁的情绪,但当时真的回不去,女儿提了一个好建议“给姥姥买个手机吧,这样就能视频通话,姥姥见到你就会高兴了”。当第一次和母亲视频通话时,母亲容颜依旧,笑着说“现在真好,手机上就能看到闺女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于不太善于表达感情的很多中国人,这次疫情教会了人们更加珍惜和表达对亲人的爱。


二 长假期间的学习和收获


1.临床专业知识:很多亲朋好友不理解我为什么在这种年纪还读博,可能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内心对于从事了10几年的呼吸专业的执念,一名临床医生失去专业犹如战士手中没有兵器一样内心充满茫然和空虚。10几年的急诊工作虽锻炼了自己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敏感及抢救技能,但也痛失了严谨缜密的内科诊疗思维能力,所以想重温呼吸专业的一些经典书籍,结合有关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比如学习“下呼吸道感染”一章,下呼吸道感染除了常见的肺炎,还包括AECOPD及支扩急性加重,AECOPD的研究相对较成熟,有研究显示AECOPD可能不是原有定植细菌的复燃,而是新的致病细菌感染造成的,那么我思考的问题是支扩急性加重时是原有定植细菌的复燃还是新的致病细菌感染呢?我查阅了相关文献,目前研究显示支扩急性加重时下呼吸道微生物菌群与稳定期差异无显著性,但还没有直接证据支持支扩急性加重时是原有定植细菌的复燃,如果回答这个问题还应该做进一步的研究。学习“抗感染药物的PK/PD应用”时,思考如何运用PK/PD指导自己的临床工作,以前使用抗生素只注重说明书表明的常规治疗剂量,但同一种抗生素对不同的病原菌需要不用的使用方法,比如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时,要求AUC/MIC大于30,而在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时,AUC/MIC大于125被建议为应达到的PK/PD目标。还有对学习过的各种影像课件结合书籍进行消化和吸收。相对科研而言,临床可能更是多数医生的最爱。


2.关于肺炎长期预后的文章:2月7日接到编辑部的邮件,肯定了文章的意义,但建议大修。这是我首次的SCI投稿,虽然平时也学习了SCI写作知识,从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到从引言到讨论的写作要点及格式,但仍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感谢北大的王胜峰老师的耐心指导,从文章结构的逻辑性到语句表达的简练,反复修改,还有在写Response letter to the editor时的字斟句酌,终于在4月22日将修改稿件上传到编辑部,一个月后就收到了文章录用通知,当读到邮件中“It is a nice paper”时,既兴奋又如释重负,在自信心增强的同时深深感到提高英语能力的迫切性及重要性。


3.关于支扩伴NTM患者临床特征的总结文章 春节前完成了初稿,但自己觉得文章的创新性及重要性不突出,重新阅读相关文献,对研究结果进行提炼,6月底完成了修改稿,请专业人士评估后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期间参加了首医网上的“斯坦福大学SCI写作课程”,学以致用,继续修改吧。


总结


这个长假期有焦虑不安,也有温馨和快乐;有对人生的思考,也有思想境界的提高。在学习临床和科研知识的同时,更加坚持了规律运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遵从内心,继续努力。


尹红军 

2020830

请在验证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