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负责人
image
曹彬

临床职称:主任医师

所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

透明务: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呼吸内科专业),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日医院副院长、呼吸中心常务副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副组长;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fluenza and other Respiratory Virus Diseases (ISIRV) 委员;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CRJ)副主编;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副院长。
点击查看更多...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呼吸内科专业),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日医院副院长、呼吸中心常务副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副组长;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fluenza and other Respiratory Virus Diseases (ISIRV) 委员;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CRJ)副主编;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副院长。
联系方式:17600078367
团队成员
image
鲁炳怀副教授
icon 中日友好医院 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实验室
专家简介: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北大医学部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微生物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分会青年学组委员,中国医促会临床微生物与感染专科分会常委,华人药敏试验委员会(ChiCAST)委员。 主持 2 项北京市级科研项目,1 项国家级项目。第一作者/通迅作者发表 SCI 收录文章近 20 篇,参加临床微生物书籍编写 4 部。
image
刘颖梅副主任技师
icon 中日友好医院 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实验室
专家简介:从事感染性疾病病原学检测工作、病原微生物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机制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1 项和市级课题 2 项,累计获得基金资助 392 万元。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 40 余篇,其中第一作者 SCI 论文 7 篇。参编参译《临床微生物检验》等著作 4 部。兼任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微生物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临床检验工作组副组长,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委员等。
image
黎斌斌主管技师
icon 中日友好医院 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实验室
专家简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检验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检验学会(第一届微生物与感染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检验学会测试评价分会委员。承担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 1 项。
image
崔晓敬主治医师
icon 中日友好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
专家简介: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PCCM 专科医师,获得由美国 ACCP、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联合颁发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科医师证书。以分枝杆菌感染为主要研究方向,承担研究课题1项,参与医科院、北京市科委等 3 项课题。2017 呼吸慢病管理全能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亚军。
image
王一民主治医师
icon 中日友好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
专家简介:CTS-ACCP 认证呼吸与危重症专科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分会青委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呼吸系感染和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临床工作,参与大量卫健委抗菌药物科学管理、流感防控等工作。参与 3 项科技部重大专项、参与北京市科委“十大病”第一期及第二期项目,建立北京市肺炎监测网及中国肺炎研究(CAP-China)平台,编写《实用临床微生物学》,参与编译《Infectious Diseases》《West呼吸生理学精要(第 10 版)》,多篇文章发表。
image
李丽娟主治医师
icon 中日友好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
专家简介:主要致力于重症感染的研究; 参与北京市科委的基金 2 项,以第一和第二作者在国内核心杂志发表文章 10 余篇; 近 2 年在曹彬教授指导下,重点研究方向为下呼吸道病原学诊断技术和免疫低下患者肺部感染。
image
刘智博住院医师
icon 中日友好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
专家简介: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主要从事呼吸道感染,特别是真菌感染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在 SCI 及核心期刊发表多篇相关文章。
image
李辉医师
icon 中日友好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
专家简介:医师,临床医学博士,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2015/11-2017/01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导师:Wendy Barclay。主要从事流感发病机制研究。发表SCI论文1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共同)5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II型肺泡上皮细胞(AT2)在重症流感肺泡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参与作用及调控机制, 2019/01/01-2021/12/31,22万,在研。
image
周飞医师
icon 中日友好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
专家简介:研究方向:社区获得性肺炎、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的快速诊断和治疗。曾作为秘书参与「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 版)」编写工作。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等多项研究。发表SCI论文多篇,其中病毒性肺炎研究论文发表在权威呼吸杂志ERJ(IF 11.807)。参与 Infectious Diseases: A Geographic Guide(第二版)、基层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系列教程(社区获得性肺炎)等书籍的编写。
image
邹晓辉研究实习员
icon 中日友好医院 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实验室
专家简介:研究实习员,医学博士,芝加哥大学计算机系、美国阿贡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诊断,二代/三代测序,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 项,参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 项。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发表 SCI 文章 9 篇。
image
李海波研究实习员
icon 中日友好医院 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实验室
专家简介:研究实习员,医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主要从事病原的分子诊断研究。发表 SCI 论文 6 篇,其中第一作者 2 篇,2 篇影响因子共计 15 分。曾先后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 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 (含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实验室、结核病区、、肺癌病区、国疗呼吸病区)(以下简称呼吸二部)成立于 2015 年 8 月,开放床位 38 张。自开科以来,呼吸二部即以其鲜明的临床特色、细致的人文关怀受到同行及广大患者欢迎与肯定。

医护团队

目前本科室医护团队中有主任医师 2 名,副主任医师 2 名,中级职称人员 1 名, 初级职称人员 18 名。

科主任:曹彬教授,在呼吸系统感染领域颇有建树,精通各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特别在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和肺部真菌感染诊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是中国肺炎研究 (CAP-China) 创始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副组长。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fluenza and other Respiratory Virus Diseases(ISIRV)委员、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 杂志副主编。以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和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15 项。累计培养博士研究生 25 名,硕士研究生 16 名。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 87 篇,主编著作 2 部,参编著作 6 部。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 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 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 项。获十五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杰出呼吸学术贡献奖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诊疗特色

本团队长期从事呼吸系统感染的临床与研究工作,对常见疾病能做到规范诊治,而对呼吸系统疑难、少见、重症感染的处理则以「思路缜密、推理科学、多科合作」见长,形成了临床特色。

1. 具备呼吸系统感染病原诊断能力

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实验室依托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面向临床需求开展细菌、真菌、分枝杆菌、寄生虫、病毒分离、培养、鉴定、药敏和分子检测诊断,为临床各科室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为目标性抗感染药物应用提供会诊服务,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病原学支持。目前,实验室开展检测项目 100 余项,在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方面位于国内领先水平。近 3 年实验室仪器设备投资总额超过两千万元,拥有完善的临床微生物检测技术平台,具备实时、准确的临床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实验能力。研究方面,构建了完善的分子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免疫学实验研究平台。拥有万级净化细胞室、流式细胞仪、数字 PCR 仪、分枝杆菌培养仪、结核分枝杆菌快速鉴定与耐药检测仪(GeneXpert)、MOLDI-TOF、芯片杂交扫描系统、全自动微生物培养及鉴定仪、Illumina MiniSeq/Miseq 及 Thermofisher 测序仪等先进的设施设备,实现基础科研与临床研究的相互融合。实验室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牛津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国内外合作关系,极大提高了本实验室的技术实力。实验室人员组成合理,临床与科研相互促进,具备了临床微生物学领域医教研的突出优势。

2. 创立综合医院结核病诊疗模式

应国家政策号召,顺应当前形势,大力推动结核病防治与呼吸病学科的历史性回归。经过为期 1 年的筹备建设,目前已建成符合国家规范的结核病门诊、病房及微生物实验室,完善了结核病门诊和病房核心制度和技术规范,理顺了门急诊就诊、院内转诊流程,以及综合医院与地方结核病防治所之间的转诊流程。

结核病区自 2017 年 10 月 16 日开诊来,接受呼吸中心各部及院内其他科室确诊的结核病患者及门急诊收治、院外各级医院转诊的患者,其中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混合感染、恶性肿瘤、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感染性休克、脑卒中等重症患者的比例达 40%。

在结核病防治方面,承担了医科院创新体系建设项目、深圳市「三名工程」、中日医院院级课题等 3 项课题,参与 2 项北京市科委课题。

以综合医院为依托,创立了综合医院结核筛查、防治新模式。

科研工作

目前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北京市科委协同创新重点项目。

研究成果

一、建立覆盖全国的流感临床研究网络,开展前瞻性 RCT 研究,在病原快速诊断及病毒耐药动态监测、重症流感患者及继发感染早期识别、抗流感病毒药物临床评价及重症流感免疫调节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系列研究成果为动态修订我国《H7N9 禽流感诊疗方案(2017 年第 1 版)》、《流感诊疗方案(2018 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1. 揭示流感临床特点及发病规律,为中国流感指南提供重要依据

国际首次进行甲型 H1N1 流感病毒核酸动态监测,揭示变化规律,精确地揭示了甲型 H1N1 流感疾病潜伏期、疾病临床特点、药物应用与预后等,研究成果为认识疾病规律、制订诊疗指南提供重要根据。

2. 深入研究重症流感发病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重症流感发病机制目前公认与过量炎症因子导致免疫损伤有关,但具体机制不明。课题组利用动物模型揭示了 Vγ4+γδT 细胞通过分泌过量 IL-17A 加重流感小鼠肺免疫损伤 [Front Immunol. 2017; 8:1054]。阐明 Innate CD8+CD44 hi T 细胞活化后释放 IFN-γ 介导胸腺细胞凋亡的机制 [Cell Death Dis. 2014; 5:e1440] 。

3. 探索流感病毒感染及继发细菌感染早期诊断新技术

利用二代测序和快速分子诊断技术实现临床病毒和病原耐药早期诊断 [J Infect. 2018; 77:158-164]。基于二代测序平台,本课题组对 H7N9 患者病毒进行深度测序动态监测,揭示其耐药性位点和哺乳动物适应位点动态演变 [J Infect Dis. 2018; 218:586-594]。

4. 探索新型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药物

以 RCT 方法确证中药汤剂对甲型 H1N1 流感有效,标志着中药疗效获国际认同 [Ann Intern Med 2011,155:217-25]。首次揭示 H7N9 患者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治疗前提下,病毒排毒中位时间长达 15.5 (IQR, 12 - 20) 天;揭示联合 NAIs 和双倍奥司他韦治疗并无进一步获益 [J Infect Dis. 2018; 217:1708-1717]。

二、搭建中国肺炎研究平台(CAP-China),建立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毒性肺炎、重症流感肺炎临床信息管理系统。依托该平台,开展系列研究。

1. 揭示成人肺炎中病毒感染的高发病率 [BMC Infect Dis 2013,13: 309],阐述我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主要病毒谱及特征,系统性评估了成人非流感病毒肺炎的临床意义 [EurRespir J. 2019;54(2).pii: 1802406]。首次确认腺病毒 55 为一种重症肺炎的新病因 [Chest 2014;145:79-86]。阐明免疫力正常腺病毒肺炎病人中持续病毒血症和呼吸道样本高病毒载量与死亡相关 [PLoS One. 2016; 11:e0160777]。

2. 首次在国际上证明了我国成人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耐药率高达 69%,且耐药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并发现一种新的耐药突变位点 A2063T,导致支原体对大环内酯中水平耐药 [Clin Infect Dis 2010; 51: 189-194],阐明 MLVA 基因分型与支原体肺炎临床严重程度和耐药相关 [J ClinMicrobiol. 2013; 51: 636-9. Plos One 2013; 8: e82174]。

3. 揭示我国 CAP 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 [BMJ Open. 2018; 8:e018709. BMC Infect Dis. 2018; 18:192]。课题组采用前瞻随机对照方法,证明揭示病原快速检测(FilmArray)能够减少下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使用,缩短住院时间 [ClinMicrobiol Infect. 2019. pii: S1198-743X(19)30337-4]。通过开展前瞻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揭示,对于 PCT<0.1 ng/ml 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并不能使其获益 [Int J Infect Dis. 2016;48:40-45]。作为主执笔人制定《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6 年版)》,并将病毒性肺炎的诊断治疗方法首次写进我国 CAP 诊治指南中。